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強調:

  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
  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

  醫療史在中國史研究中,一向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199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杜正勝先生主導下組成「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以史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向,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嗣後更在1997年正式創設「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走出一條「另類醫療史研究」的大道,因此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

  這個聚焦於社會史視野的中國醫療史有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用意在發掘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在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骨幹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相較於醫家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臺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這本論文集除了呈現臺灣近20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部分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出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成立於1997年7月,成立宗旨是結合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學者,以「生命與醫療」為核心課題,共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以增進學界對於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此外,並擬藉著各種形式的研討會、出版品,以及長期不斷的搜集研究資料,使該研究室成為「生命醫療史」主要的研究中心。

  為了墾拓中國史(和臺灣史)研究的新領域,也為了使中國和臺灣的歷史經驗成為人類整體歷史的一部分,史語所若干同仁於1992年夏天(7月)共同籌組了「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每一年都舉行10次左右的討論月會,並邀約所內外同道參與活動,至1995年夏天,共舉行30次的討論月會。

  1995年,「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的成員,與該所人類學組另一群以宗教、禮俗研究為重心的學者結合,成立了「生活禮俗史研究室」,「生活禮俗史研究室」由「疾病、醫療與文化」與「宗教史研究」兩個小組所組成。除了繼續舉辦持續了三年之久的討論月會、進行資料整理之外,在1997年6月26日至28日,更召開了「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除了使國際學術界知道這個研究小組的存在與具體成就之外,也提出我們所關心的若干課題,和國內外的學者一起探索。

  1997年7月,「生活禮俗史研究室」一分為二,分別成立「禮俗宗教史研究室」和「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承接「疾病、醫療與文化」小組原有之工作,並規畫各項主題研究。

  1998年起,該研究室共舉行八次專題討論會,出版專書《從醫療看中國史》(李建民主編,2008)、《帝國與現代醫學》(李尚仁主編,2008)、《性別‧身體與醫療》(李貞德主編,2008)、《疾病的歷史》(林富士主編,2011)、《宗教與醫療》(林富士主編,2011)五冊(均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目前正推動「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

目錄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杜正勝
一、史家與醫家有交集嗎?
二、臺灣一個史學新領域的誕生:另類醫療史
三、看得見的成長:從茅廬到華廈
四、新腳成軍,十年斐然
五、另類醫療史的再思
附錄一 「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歷年活動
附錄二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歷屆研討會

中國的「巫醫」傳統╱林富士
一、引言:「獵巫」的醫學史?
二、巫為醫先
三、「巫醫」考釋
四、巫醫同職共事
五、病人巫醫兼致
六、信巫不信醫
七、不用巫醫與巫醫無用
八、結語:在批判與禁斷之下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范家偉
一、引言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醫學發展的特點
三、世家大族與醫學傳承
四、隋唐時代官方醫療機構
五、士人知醫
六、醫學經典的重整——以《新修本草》為中心
七、方書與醫學知識的整合——以孔穴知識為例
八、佛道與醫療
九、總結

性別、醫療與中國中古史╱李貞德
一、前言:從一組生產造像談起
二、女性作為被照顧者
三、女性醫療照顧者
四、結論:複數的醫療史和多元的中國中古史

宋代儒醫╱陳元朋
一、引言
二、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背景
三、尚醫士人的醫學知識掌握深度
四、從「尚醫」到「醫者身分結構」的轉變
五、「儒醫」稱謂的出現及其延續
六、結論
附錄 兩宋官方醫籍編校暨刊印簡表

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梁其姿
一、醫者與醫學知識的傳播
二、有形與無形的制度
三、觀念的變化
四、結論

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邱仲麟
一、前言
二、惠民藥局未能惠民
三、醫者出診與交通工具
四、病家延醫的其他支出
五、生熟藥材與藥錢負擔
六、負擔能力的兩極化
七、社會認知與儒醫的醫道
八、結語

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症的建構╱祝平一
一、引言
二、文本及其指稱功能
三、痧之為疾:指稱與實體
四、痧為疾乎?
五、結語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張哲嘉
一、前言
二、清代醫學所認識的人身骨節
三、清代檢驗知識之加速進展
四、乾隆、道光間對檢骨〈圖〉、〈格〉的商榷
五、許槤對檢骨〈圖〉、〈格〉的全面檢證
六、結論

清代外感熱病史——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皮國立
一、前言
二、學說創新之外——復古尊經思想的影響
三、檢討溫病學與古典傷寒的關係——地域與方劑論述
四、外感熱病學門的問題——定義疾病之分歧
五、結論

晚清來華的西醫╱李尚仁
一、中國環境與歐洲人健康
二、治療中國病人
三、西方醫學遭遇的反挫
四、研究中國醫學
五、傳播西方醫學
六、結語

英文目次
 

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委員會、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導言

  醫療史在浩瀚的中國史研究中,一向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在臺灣這種情況要等到杜正勝先生於1992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設「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隨後並陸續發表〈什麼是新社會史〉、〈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等綱領性的論文,倡議研究生命醫療史之後,才有明顯的改變。杜正勝指出,「中國醫療史的研究向來著重於醫理、症候、方藥、醫案、醫說和醫家等方面」,相對的他從社會史的視野提出中國醫療史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相較於過去由中醫主導的醫史研究,杜正勝謙稱其所提倡的是「另類醫療史研究」,用意在發掘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骨幹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杜正勝的醫學史史學主張主要來自他研究中國史的心得,但他視醫學史為社會史的重要一部分,主張以研究社會文化的方法來研究傳統醫學,卻也和近年西方醫學社會史研究方法不謀而合。此外,此一研究綱領的立意,也迥異於中國醫史主流建構傳統、支持現今中醫正當性的研究旨趣,而成為臺灣中國醫學史研究在華文學界之特色。這種以(社會文化史)史學(而非醫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向,有助於和國際學術界溝通交流、密切合作。此從歷史語言研究所在1997年正式成立「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乃至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可見一斑。為此,本集重刊杜正勝近年回顧臺灣醫史研究的重要論文〈另類醫療史研究二十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以助讀者瞭解臺灣醫學史的學術發展史與研究特色。

  除了杜正勝的史學回顧外,本書所收其餘十篇論文大多和「新社會史」的研究旨趣與課題有關。例如林富士的〈中國的「巫醫」傳統〉透過分析大量的文獻,探討巫在中國歷史上擔任的醫療角色,以及巫與醫之間的身分區別與互動關係,同時也討論了庶民的心態與身體觀;陳元朋的〈宋代儒醫〉一文則對儒醫身分的興起作了詳盡深入的探討,堪稱對中國醫學史這段重要發展的最佳導論之一;范家偉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則是中國中古醫學史宏觀的綜述,在探討中古醫療各個重要趨勢時,特別強調道教的影響以及家族的重要;梁其姿的〈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也以精要方式概論明清醫學,以社會史的角度探討其重要特徵;李尚仁的〈晚清來華的西醫〉則討論中西不同的身體觀、醫療概念與中國大眾的信仰與心態,如何影響現代西方醫學的傳播與中西醫學交流。

  近年中國醫學史研究不斷尋找新的主題、開拓新的領域,因此本論文集部分文章探索的觸角已經超出當初「新社會史」所標舉的主題。例如本集所收錄李貞德〈性別、醫療與中國中古史〉,除了探討女性醫療照護者的角色、生育問題及相關大眾心態之外,也觸及到受照護者的研究課題;邱仲麟〈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同樣觸及到「病人史」這個重要的面向,該文透過比較物價、工資與醫者收費來探討醫療史的經濟面,更是中國醫史研究值得深化開展的研究方向;祝平一的〈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症的建構〉和本書收錄的數篇文章同樣處理到各類醫者的身分與其醫療實作的關係,但他還進一步引用美國醫學史大家查爾士.盧森堡(Charles Rosenberg)近年對西方醫療文化史研究影響極大的「框構疾病」(framing disease)的概念,深入探討中國疾病史,分疏醫者身份、文本與疫病等多重因素的互動,如何塑造疾病範疇與治療方法。

  皮國立〈清代外感熱病史——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也是疾病史的研究,卻以文化史的方法重新回頭探討過去傳統醫學史所關注的「 醫理、症候、方藥、醫案、醫說和醫家等方面」。就這點而言,這篇文章間接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向:該如何以新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回頭探討傳統「內史」的重要課題;張哲嘉〈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則指出,相對於西方法醫學與醫學的密切關係,中國的檢驗學與醫學是分立而少有聯繫的兩個領域,清代檢驗學新典範的興起,並不是中國解剖學的開端,而是官僚文化與考據學學風等社會文化力量激盪下出現的檢驗學轉型。此文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文本、身體觀與醫學知識之間在中國歷史上的複雜關係,也間接解構了「中國醫學沒有解剖學究竟有何意義與影響?」這個在現代西方醫學衝擊下才會出現的假歷史問題。

  論文集的編輯限於人事時機,總會挂一漏萬。這本論文集雖然盡力呈現近年臺灣之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潮流與特色,但也無法周全。例如,近年對中國古代醫學史研究的成果頗為可觀,在多篇論文之外更有重要的專著陸續出版。然而這本文集除了林富士的文章觸及到古代醫學之外,卻未能收錄更多此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宗教與醫療的關係一直是臺灣醫史學界研究的重點,但佛教與醫療這個重要主題,這次卻無法涵蓋在內。這些遺憾必須在此序言中說明,以免造成讀者對醫療史的史學研究狀況有了偏頗的印象。

  任何學術研究主題都難有窮盡的一天,即便中國醫療史研究目前在臺灣仍氣象蓬勃,但有待努力的地方與需要探索的方向仍多。梁其姿在〈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的結論提到,即便是目前相當蓬勃的明清醫療史,相較於歐美學界對於同一時期西方醫學的研究,「研究成果實在很少、深度上亦仍待加強」。這個斷語或許自謙太甚,但在繽紛大量的明清醫史論文之中,確實還沒有出現宏觀的綜述、新的史學命題和研究架構。 就中國醫療史整體而言,也很缺乏整合近年研究成果,同時為學界、學生乃至有興趣的讀者所寫的編年敘述體通史。這些都是中國醫史研究者未來可以進一步努力的地方。相較於醫家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杜正勝用語)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臺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編輯這本文集的用心不只在呈現它的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出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本書編輯出版因為種種因素,延宕已久,最後由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同仁組成編輯小組,並請余玟欣小姐擔任執行編輯,協力完成。本書最後能夠出版,終賴余玟欣小姐以及負責聯絡協調出版事宜的林明雪小姐,在此特致謝忱。最後,也要向貢獻大作並且願意耐心等待漫長編輯過程的所有作者致謝與致歉。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44854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2.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杜正勝)

一、史家與醫家有交集嗎?


將近90年前,日內瓦(Geneva)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Philosophy)講師Charles Greene Cumston, M.D. 的西方醫史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前言,開宗明義引述蘇格蘭詩人、小說家、民俗學家,也是歷史家Andrew Lang(1844-1912)的話說: 不能讓小小的現在把偉大的過去全擠出視野之外。 The little present must not be allowed wholly to allow the great past out of view.

Lang此語對靠過去而存在的歷史家來說,幾乎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但對不斷向前發現新知識,接受新觀念的醫師如Cumston者,過去應有其意義,才可能促使他撰寫將近四百頁洋洋巨著的西方醫學史。

不及30年,世人尊為「臺灣醫學之父」的杜聰明(1893-1986)在高雄醫學院講授中西醫學史,並出版《中西醫學史略》,序曰:

余讀醫學史時,感覺醫學之發達,均由傳統連綿而生,又由於有偉大醫學者,以其發明與發見,促進一時代之劃期的進展,而且其高潔之人格,常能感化門生後學之治學精神不鮮。

一生專注於醫學創新研究的醫師和教育家杜聰明,所介紹的醫學發達過程,即是醫學史,他相信醫學史可以使青年醫學生「對醫學發生興趣,及堅定學醫之決心。」(同上序)醫史可見知識推陳出新,從漫長的過去也可以發現許多具有高潔人格的典範醫者,用以感化門生後學。

那麼借用上文Cumston引述Lang的話語,「過去」的醫學知識雖然幼稚,卻有不少“great”值得探求;「現在」的醫學知識即使先進,若從人類社會文化的整體看,總難免有“little”之感吧。重視學術研究也關懷社會的杜聰明,他之教授與撰寫中西醫史,「注重介紹個人之醫家傳記」,用意可能相當深遠的吧。

Charles G. Cumston是醫生,杜聰明更是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臺灣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創辦人,他們的醫學專業固不在話下,但仍有心總結只剩下文化及文獻學意義的醫學歷史之陳跡;相對的,歷史學者可能進入這個需具備高度專業科技的醫學領域,而探索關係人之生死的問題嗎?過去歷史學家的研究偶或牽涉到身體醫療,但作為一項專門領域則鮮少與聞。
 

 

 

 

... 文/夏莫 01 愛情,是一件易耗品,面對生活的重擔,時間會讓愛情陷入危機。也許,有人會天真地覺得愛情是珍貴的,可是,在親情面前,愛情不值一提。 而癡迷愛情的女人,卻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一旦獲得了愛情,就像是獲得了新的生命,渴望依靠愛情而活下去,但忘記了愛情變成婚姻,就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都說:「嫁人要嫁個好男人。」只是這個好男人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標準呢? 林徽因曾經說過:「一個人在戀愛時最能表現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質。這就是為什麼小說永遠受人歡迎,不論古今中外都一樣。」 其實,事實就是如此。每個人在愛情面前都會不由自主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好的,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只是,愛情與婚姻不一樣。愛情,是一時的激情;婚姻,則是一生的相濡以沫。在婚姻中,對方的品行才是最重要的。 ... 02 張愛玲曾說過:「對於大多數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女人渴望愛情,渴望被愛的感覺,所以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愛情。 陳莉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從小就被家人捧在手心裡,仿佛她一出生,就像是一位公主,所有人都被她的美貌與才華吸引,所以從小到大,陳莉生活得都非常幸福。 可是,幸福的陳莉雖然有許多人喜歡,但她一直沒有遇上自己喜歡的那個人,直到參加工作後的那一年。 一次活動,她遇到了謙卑的林陌,林陌並不是出眾的人,可是陳莉卻注意到了這個與眾不同的人,她覺得很新奇,所以她常常關注著林陌。 林陌感覺到了陳莉對他的愛慕,他也愛上了她。林陌對陳莉很好,早餐提前買好;冬天,陳莉喜歡吃板栗,林陌都能隨時拿出板栗…… 很多很多細小的事情,林陌總能想在陳莉的前面,為陳莉做好一切,仿佛陳莉真的就是公主,而林陌就像一位騎士一般。 因為陳莉的家境好,對林陌的事業也有了很大的幫助。但不管工作多忙,林陌對陳莉一如既往,依舊對陳莉隨叫隨到,不計回報的付出。 兩人感情特別的好,終於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陳莉的父母很開明,從來沒有嫌棄過林陌家條件沒有她們家好。但陳莉的母親提醒她:「閨女,不能只看男人對你的好,得看他的家庭,他的人品如何。」 母親希望陳莉能夠想清楚,結婚是大事,不能只看男人對女人的好,還得從各方面去考量。不能因為愛情,而隨便決定婚姻,即使兩個人很相愛,也不能輕易決定結婚。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獲得幸福,並且是一生一世的幸福。一輩子那麼長,愛情終究是會被生活給打磨掉。愛情與婚姻相比,婚姻則需要考慮更多。 ... 03 也許愛情會讓人失去自我,可是生活卻是打醒人的棒槌,讓人知道婚姻並不僅僅是愛情,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其他條件。因此,結婚前的互相協調才是最重要的。 聽了母親的話後,陳莉會經常隨著林陌去婆家,觀察他和他的一家人。 林陌有個離婚的姐姐,還帶著個孩子,住在娘家。由於離婚的姐姐需要工作,需要賺錢,她很忙,所以孩子一直是婆婆在幫女兒帶孩子。 對於這件事,陳莉沒有多說什麼,畢竟自己作為一個晚輩,也沒有什麼立場,所以也就默認了。她對孩子很友好,去婆家時,也總是會想著給孩子帶一份禮物,有時是吃的,有時是玩具,或者衣服。 雖然,婆婆總是客客氣氣的說:「來就來,還買什麼東西,以後就都是一家人了。」但只要孩子需要什麼,婆婆總是會開玩笑說,下次讓舅媽給你買。 其實這話一次兩次說,陳莉並不介意,可是說多了,陳莉心裡覺得不舒服。 畢竟買東西得自願,更何況她與林陌還沒結婚,婆婆對自己就如此得寸進尺,完全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 陳莉也滿足過孩子多次,但她越來越覺得只有給孩子買東西時,婆婆才會笑得特別開心。給陳莉的感覺,她就像是提款機。 人,就是如此,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時,總會不由自主去守護自己的利益。 而結婚,更是如此。男女雙方的結婚總會牽扯到許許多多的人與事,利益的劃分,也會看清眼前人。 ... 04 婆家與兒媳,終究是兩家人,即使是結了婚,中間的那道鴻溝也是無法跨越的,而愛得不夠的男人面對親人與愛人時,總是會第一時間選擇自己的親人而犧牲自己的愛人。 雖然對婆家人的感覺並不好,但陳莉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愛情。 商討結婚事宜,婆家人邀請陳莉一家到家裡做客。陳莉的父母特地準備了得體的見面禮。 在婆家的一天,父母親也看到了婆家的生活模式,兩家人坐在一起商討婚嫁時,父親忍不住對陳莉說:「閨女,別嫁,他有個離婚的姐姐,你婆婆有個離婚的女兒,將來受罪的可是你。」 當時,在場的人都愣住了,婆婆問:「親家,這好端端的,怎麼又勸女兒不嫁了,是我們招待不周,還是怎麼了,您不能因為我有個離婚的女兒,就悔婚啊,您得給我個說法。」 父親也不再藏著掖著,他問婆婆:「親家,你這離婚的女兒帶著個孩子,據說都是你在幫著帶,以後你是和女兒一起生活,還是和兒子一起生活。」 婆婆笑著說:「以後孩子由我來養,畢竟我女兒還要嫁人,所以將來孩子也會和我一起生活。」 父親說:「那就是說,以後你會帶著外孫和兒子生活在一起。雖說是你養,但你沒有經濟來源,還不得依靠兒子兒媳,其實也就是變相的兒子兒媳在幫你養外孫對不?」 父親的話,當場揭開婆家的面目。婆婆氣急敗壞地說:「我和我兒子住天經地義,我養他小,他養我老,這有什麼不對。」 林陌也在和陳莉解釋說:「孩子是我姐姐的,我總不能不管不顧吧。」 陳莉頓時覺得就是結婚後,婚姻沒有界限,也沒有自由感,感覺婚姻更多的是算計,是金錢的味道。結了婚,還要幫大姑子養孩子。 經過這次見面,陳莉看清了林陌和婆家人的為人,面對自己的親人,他果斷選擇了親情。陳莉想起母親說過的話,一個男人都保護不了自己的女人,那結婚後,女人必定不會幸福。 陳莉醒悟過來,取消了婚禮。 女人所追求的幸福婚姻無非是丈夫疼愛,子女孝順,可是丈夫如果只選擇親情,而忘記了妻子,那這段婚姻也永遠不會幸福。 ... 05 談婚論嫁時,最容易看清戀愛雙方的人品、家室背景,以及處理矛盾的方式。 這個人是否真的可以託付終身,從談婚論嫁就能看出。愛情不是婚姻,婚姻要比愛情更加謹慎。學會及時止損,才不會辜負深情的歲月。 在一個家庭里,沒有界限,那麼婚姻也很難經營。 婚姻與家庭可以有感情的聯繫,但不能沒有界限。家庭是個講究親情的地方,但婚姻是講究愛情的地方,家庭里的事牽扯到婚姻里,婚姻就會受影響。 男人需要明白,妻子才是陪伴自己過完下半生的人,家人雖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忘記維護妻子。 婚姻與愛情,就在一念間,就在於這個人對於這段關係的承擔力有多少。 婚姻,包括了愛情,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責任,這樣的婚姻才會幸福。 不管男人多麼對女人好,也需要與原生家庭保持界限,不把家庭的壓力加在婚姻的肩膀上,婚姻才能不受到影響。 考察一個人的人品,多去他的家庭看看。家庭界限感清晰,婚姻才能建立好的生活模式。 -END- 今日話題: 在婚姻里,應該怎樣處理婆媳感情? 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0LD0em.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7685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太平區晚上淺眠中醫推薦霧峰便秘或腹瀉中醫推薦豐原憂鬱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太平區口乾、口渴中醫推薦 霧峰記憶力減退改善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南屯肌肉、關節莫名痛中醫推薦 台中喉嚨異物感看什麼科 最推薦的中醫診所大雅心跳異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太平區胸部壓迫感中醫推薦 負責任會傾聽需求的中醫診所太平區缺乏食慾改善中醫診所 潭子胸部壓迫感看什麼科 這間中醫診所很大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hzp3jdd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